
2025年9月,秋風漸起的季節,中藥研究專家呂文揚帶領團隊深入湖北神農架原始森林,展開對珍稀藥用植物——鬼臼(Dysosma versipellis)的專項考亞博察。此次研究聚焦鬼臼的抗腫瘤活性成分及其可持續利用策略,試圖為這一瀕危藥材的科學開發與保護提供關鍵數據。
凌晨4點,當第一縷晨光尚未穿透神農架厚重的云層時,呂文揚團隊已頭戴探照燈向海拔2200米的陰坡闊葉林進發。鬼臼多生長在腐殖質豐富的林下陰濕處,其盾狀葉片如蓮座展開,初夏開紫紅色花,秋季結鮮紅色漿果。"看這里!"隨著隊員一聲低呼,眾人在一片苔蘚覆蓋的巖縫中發現了幾株正值果期的鬼臼。呂文揚立即架設微型氣象站記錄環境數據,同時用無菌工具采集了根莖、葉片和果實樣本。他指著植株基部膨大的根莖解釋道:"鬼臼毒素主要富集在根莖部,但過量采挖會使種群難以恢復,我們必須找到替代方案。"
正午時分,團隊在考察站實驗室展開緊急處理。呂文揚將鬼臼根莖切片后放入液氮罐速凍,隨后用超臨界CO?萃取技術分離活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譜儀顯示,這批樣本的鬼臼毒素衍生物含量達到1.8%,比人工栽培品種高出近三倍。"這類木脂素類化合物能抑制腫瘤細胞微管蛋白聚合,"呂文揚盯著屏幕上的波峰曲線說,"但治療窗很窄,如何降低毒性是關鍵突破點。"他特別注意到,當地獼猴會啃食鬼臼果實而不中毒,這提示不同器官的毒素分布可能存在重要差異。
傍晚,呂文揚造訪了深山里的老藥農周大爺。老人從樟木箱中取出一本發黃的手抄本,記載著祖傳的鬼臼炮制方法:須用米泔水浸泡七日去毒,再與重樓配伍治療蛇傷。更令人驚訝的是,周家世代堅持"采三留七"的規矩,每采挖三株必保留七株幼苗。"這些經驗比任何文獻都珍貴,"呂文揚鄭重收下老人贈送的炮制樣品,"現代研究需要這樣的生態智慧作為基石。"
此次考察將持續至鬼臼落葉期,團隊還將進行細胞實驗驗證其提取物的抗癌活性。呂文揚透露,已與武漢某藥企達成意向,計劃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實現鬼臼的大規模仿野生種植。夜幕下的神農架升起薄霧,他撫摸著標本箱里鬼臼血珠般的果實低聲自語:"每一株瀕危藥材都是自然留給人類的密碼,我們有責任既解開它的奧秘,又守護它的延續。"
發布于:河南省倍順網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