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市融資余額突破1萬億元大關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這個數字創下了近十年新高。表面上看,這是市場信心高漲的表現。但融資盤動輒超過1萬億,也很明顯是有投機資金在里面搏一把消息刺激后擊鼓傳花,傳到哪里結束,完全不清楚。但這真的適合散戶嗎?恐怕,未必適合,所以千萬別被其他人影響。
一、數據背后的焦慮陷阱
融資余額創新高了,但操作中散戶的焦慮,一點都沒消除。
我見過太多這樣情況:持倉大漲時糾結要不要賣出,持倉不漲時糾結要不要換倉,賺錢時糾結要不要止盈,虧錢時糾結要不要止損。這種無處不在的焦慮感,正是機構投資者最樂意看到的局面。因為一旦陷入焦慮,散戶就很容易被反復收割。
問題的根源在于,大多數投資者無法看清市場的真實交易行為。我們總是被表面的漲跌所迷惑,卻忽視了決定股價走勢的核心因素——機構資金的真實動向。
展開剩余76%二、利好背后的定價權游戲
讓我們來看兩個典型案例。今年中報季前夕,"盛屯礦業"和"齊峰新材"都發布了業績預增公告。按理說,在當下經濟環境下,企業能實現業績增長是件好事。但這兩只股票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有人可能會說,"盛屯礦業"是因為黃金概念才上漲的。但作為一個量化投資者,我要告訴你:股市里炒作的從來不是概念本身,而是定價權。機構投資者深諳此道,他們利用散戶對概念、利好的執念來改變股價走向。
更可怕的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連資金流向數據都可能被"造假"。你看到的資金流出,可能恰恰是機構在暗中吸籌。但有一點是無法造假的——大資金的交易行為必然會在數據上留下痕跡。
三、量化視角下的真相
通過長期積累的交易行為數據和大模型計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交易行為的特征。下面這兩張圖展示的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統中反映機構資金活躍程度的"機構庫存"數據。
自己手頭的股票也是一樣,只需前往應用商店,下載并安裝「博爾系統」的手機應用,即可自我觀察「機構庫存」數據的情況變動。
PS:
上文圖中的橙色柱狀,是我用系統觀察的「機構交易特征」數據叫做「機構庫存」。
如果「機構庫存」數據越活躍,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機構資金參與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機構資金長時間參與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態度其實很明確。
如果不看好的話,會持續參與一只股票的交易嗎?顯然是不會的!
圖中橙色柱體清晰地顯示:當"機構庫存"數據活躍時,股價通常以上漲為主;反之則以下跌為主。"盛屯礦業"之所以能持續上漲,是因為大資金早已對其業績預增有了預判;而"齊峰新材"雖然也發布了預增公告,但缺乏機構資金的參與,最終難逃下跌命運。
三、回歸融資余額的本質
回到開篇提到的融資余額創新高現象。這個數據本身并不能說明市場的好壞,關鍵是要看這些融資資金流向了哪里。如果大部分流入了機構看好的優質標的,那么市場確實可能持續向好;但如果只是散戶的一廂情愿,那么風險就可能正在積聚。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消息,而是看清市場本質的能力。量化數據最大的價值就在于還原市場真相。希望每位投資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在波詭云譎的市場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好了,本篇就到這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謝謝點贊。
聲明
以上相關信息是本人在網絡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部分數據、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與操作。所有以本人名義涉及投資利益關系的,都是騙子。
發布于:上海市倍順網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