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諸葛亮的歷史地位提出質疑。在遵循“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原則下,我不禁感到一絲悲哀。
不知從何時起,總有一些人自以為比古人更聰明,他們會把古人的缺陷夸大,然后全盤否定他們的貢獻。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一句話:“古人再聰明,但古人會用手機嗎?”這種觀點讓我無言以對。
關于諸葛亮的歷史評價,歷史上曾有過這樣的說法:“自漢以來,諸葛亮無雙,三代之后出一人。”然而,許多人對此并不認同,甚至有人認為他不如郭嘉。
恰巧,當前我們正處于三國歷史討論的時點,那么不妨暫時拋開傳統的認知框架,深入了解一下,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曾寫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這句話出自諸葛亮之口,意思是他出身平凡,沒有顯赫的背景,甚至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只希望在動蕩的時代里活得安穩。按理說,這段話充滿謙虛,那么我們真的能完全信以為真嗎?
展開剩余87%在我們急于下結論之前,不妨先從幾個問題出發:
首先,在那個時代,知識幾乎等同于財富。能夠獲得教育的機會,往往需要某些條件,那么,什么樣的人能夠擁有如此的條件呢?
其次,在一個供大于求的社會環境中,能夠“任性”地等待自己的機會的人,通常又是什么樣的背景?
第三,哪怕你天賦異稟,若遇到心儀的機會,你又能如何確保自己不會被拒之門外呢?
不妨先讓這些問題沉淀片刻,再回頭看看諸葛亮背后的故事。
大多數普通人并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凡能從容不迫、等待自己合適機會的人,背后必定有某種讓他們自信的資本。諸葛亮的情況,也不例外。
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家族是瑯琊郡陽都縣的一個有聲望的官吏之家。他的祖先曾在西漢元帝時期擔任過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城和地方官員,職位為兩千石,相當于如今的部級高官。
你可能覺得這段家族歷史有些不值一提,因為誰的家族中沒有一兩個曾經擔任過官職的人呢?那我們不妨將時間縮短一點。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在東漢末年擔任泰山郡丞。這個職務在當時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具有很高的權威與影響力。至此,你是否仍然認為諸葛亮出身貧寒?
盡管諸葛亮的家世顯赫,但命運的安排并未因此偏袒他。在他年幼時,先是母親章氏去世,緊接著父親諸葛珪也在他年幼時撒手人寰。自此,年僅八歲的諸葛亮成了孤兒。
但不要急著對他產生過多同情,因為即便他失去了父母,背后依然有強大的家族支持。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在劉表手下擔任荊州牧的職務,擔負著重要的政治任務。這個叔叔的庇護,也讓諸葛亮沒有完全脫離上層社會的圈子。
當諸葛玄得知哥哥諸葛珪去世時,他正在奉命出使東漢朝廷傳達荊州的相關情況。劉表的支持使得諸葛玄能夠順利將諸葛亮帶到荊州。
然而,命運似乎并未停下對他的一切考驗。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亂中,諸葛玄帶著諸葛亮等家人逃難,最終將他帶到了廬江。即使在風云變幻的歷史時期,諸葛亮的家族始終未讓他完全脫離影響力。
至此,你仍然認為諸葛亮真的是一個“布衣”出身嗎?
當然,諸葛亮的家族背景并不能決定他的一生,但它無疑為他后來的一系列選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諸葛亮的家族無論是在荊州,還是在其他地方,都有著深厚的關系網和顯赫的身份。這也為諸葛亮后來參與劉備的事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而他早期的“躬耕南陽”,也許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隱居,背后隱藏的是他如何在政治紛爭中保持獨立的思考與選擇。
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蒯祺與龐山民,而這兩人都與諸葛亮有著密切的政治聯系,蒯祺與劉表關系密切,而龐山民則與龐德公、司馬徽等政治人物有著深厚的關系。
此外,諸葛亮的妻子黃承彥的家族也是荊州權力的關鍵人物之一,黃承彥的親家蔡瑁等人與當時的政權緊密相連。諸葛亮與這些政治大家族的關系為他后來的選擇和成就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諸葛亮所結交的朋友同樣也不容小覷。在年少時,他與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等四位才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每一位都在后來歷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無疑為諸葛亮提供了廣泛的支持和機會。
因此,當我們說諸葛亮是“布衣”時,我們或許應當重新審視這一說法。畢竟,在那個時代,能夠躋身上層社會的普通人,背后必然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因素。
當然,諸葛亮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賴家庭背景和人脈支持,他個人的才能、勤奮和決心同樣是關鍵因素。
歷史上對諸葛亮的評價眾多,不乏贊美之詞。蘇軾曾評價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可以看出,蘇軾對諸葛亮充滿敬仰。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聰明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一個具有理想、情懷和高尚品德的全能人物。他的忠誠、智慧、廉潔、勤奮與公正,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忠臣之一。
因此,今天我們所膜拜的,并非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而是一個身上充滿理想與能力的真實人物。而這種尊敬,正源于他對理想與人格的堅守,這份純粹與高尚,值得每一個時代的人去學習與敬仰。
最后,回顧歷史,我們或許能從諸葛亮的經歷中感受到:一個人,真正的偉大,不僅僅來自天賦的聰明才智,更來自他對理想的執著、對責任的擔當,以及在世界變遷中永不妥協的心志。
發布于:天津市倍順網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